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及其内在逻辑

    詹宏伟;廖星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形成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理论体系。该体系以“为何调研—调研重点—如何调研”为主线,明确调研双重目标:服务决策与回应民需;聚焦五大领域:实践新问题、改革深层次矛盾、民生痛点、国际变局重大课题及党建突出问题;提出三大实施路径:明晰主体和客体、恪守基本原则、掌握科学方法。系统阐释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助于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为全党大兴调研之风提供理论指引,亦能提升调研工作的实践效能,服务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大局。

    2025年04期 v.41;No.21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众政治认同现状及提升对策

    胡建;李涛;

    政治认同是增强执政基础、提升治理效能的前提和要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高度重视政治认同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政治认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民众的政党认同、国家认同、绩效认同、制度认同、意识形态认同态势良好。然而,当前政治认同面临新挑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多元社会思潮交融交锋影响政治认同。鉴于此,必须坚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以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支撑点,不断提升民众的政治认同水平。

    2025年04期 v.41;No.218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治理研究

  • 数字化转型中乡村治理的适配机制、失衡表征与调适路径

    赵勇;姚雪雪;

    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传统乡村治理的稳定结构,形成了全新的治理关系和场域。基于适配理论,在审视乡村数字治理适配内涵的基础上,全面探析乡村数字治理的适配逻辑,涵盖结构适配、过程适配、价值适配等总体样态。在学理解释的映射下,找准乡村数字治理“适配”的失衡表征,即制度理念适配失衡、结构过程适配失衡、资源权能适配失衡。这些失衡表征给乡村数字治理带来了方向束缚、行动受阻、转型受挫等问题。为此,要想找准乡村数字治理适配性失衡的调适路径,需加强制度理念重构,保障治理长效运行;注重治理结构调适,推动治理有效减负;加强资源权能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能。

    2025年04期 v.41;No.218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研究

    刘文怡;

    数字技术更新迭代,新业态、新应用不断涌现,数字化转型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型社会问题。其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尤为凸显。如何平衡维护个人权益与合理利用信息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与数据资源有效利用的协同,已成为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亟须解决的现实课题。现阶段,我国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还存在困境: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立法与监管效能提升不够、个体自我个人信息保护缺乏主动性、信息主体维权困难等。为此,必须通过推进落实个人信息保护的“告知—同意”规则、优化个人信息保护监管的组织模式、强化个人信息赋权保护、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等路径,不断优化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平衡,在保障个人信息权益的同时,使个人信息得到充分利用。

    2025年04期 v.41;No.218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 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AI“歌手”翻唱行为探讨

    邹开亮;张梦颐;

    AI“歌手”翻唱行为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产物,具有网络虚拟性、动态拟人性以及人机交互性等特征。该行为可能引发混淆消费者视听、侵害在先权利人商业利益、扰乱在线音乐市场竞争秩序等负面效应。从表面上看,AI“歌手”翻唱行为似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调整范畴,但深入分析后发现,运用这两部法律对其进行规制存在一定困难。鉴于AI“歌手”翻唱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进行规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比较优势。因此,为有效监管AI“歌手”翻唱行为,建议参照《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其法律属性,增设相关规制条款,并明确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2025年04期 v.41;No.218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经济与管理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实践堵点与推进路径

    童洪志;宋琳琳;吴玉清;彭湛礼;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逐步从数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动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遵循四大逻辑:底层上推进业态融合、价值上注重新质劳动力培育、生态上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上依托科技创新驱动。然而,在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固化、高质量人才资本短缺、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不充分、数字技术应用不足等诸多现实挑战。因此,从新业态、新智能、新理念、新科技四个方面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新业态赋能,推动多元模式创新,构建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智能赋能,强化新质人才培育,激发乡村旅游创新活力;新理念赋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旅游品质跃升;新科技赋能,深化数字科技融合,打造乡村旅游体验“升级版”。

    2025年04期 v.41;No.218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低空经济政策分析

    王成城;尹艳;

    低空经济已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显著。通过收集相关政策文本,利用ROST CM6.0进行高频词分析,并构建了PMC指数模型,涵盖9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选取八项政策作为评估量化的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八项政策中有六项被评为优秀,其余两项被评为可接受。总体上看,我国低空经济政策表现良好,政策评价、政策领域、政策时效、政策对象、政策重点等变量得分普遍较高。政策性质、政策时效、政策级别、政策范围成为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措施:构建培育人才体系、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构建良好的企业环境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

    2025年04期 v.41;No.218 6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 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减排的竞合策略选择

    魏光兴;伍月;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的竞合关系,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构建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分析并比较收益共享竞合策略和成本分担竞合策略下的减排量和供应链利润,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减排的竞合策略选择问题。结果表明:收益共享竞合策略和成本分担竞合策略都能促进减排,并提高供应链中各方利润;收益共享竞合策略促进减排和提高利润的作用都比成本分担竞合策略强;收益共享竞合策略的这种优势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增强而扩大。

    2025年04期 v.41;No.218 8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人文研究

  • 《冬牧场》:文化主义视角下的沉浸式非虚构叙事

    郑宗荣;皮佳佳;赖永兵;

    文化主义作为英国文化研究的核心理论范式,强调以民族志方法聚焦个体日常经验,重构文化意义。这一理论与李娟在《冬牧场》中的创作实践形成深刻呼应:她以“身体在场”的沉浸式书写,将哈萨克牧民的冬牧生活细节转化为兼具民族志田野属性与诗性审美的文学文本。通过微观叙事策略,作品不仅实现了对游牧文明的抢救性记录,更突破了传统非虚构写作“事件中心”的局限,完成向“日常中心”的叙事转向。从文化主义视角看,《冬牧场》通过具身经验的感官叙事、日常细节的诗性挖掘及个体记忆的历史勾连,构建了连接个体经验与集体文化的叙事场域,为非虚构写作处理“小叙事”与“大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参考,也为文化主义理论在当代文学实践中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2025年04期 v.41;No.218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教育研究·新质生产力专题

  • 加拿大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研运行管理机制及其启示——以约克大学两个典型的研究中心为例

    陈志忠;项心羽;查强;

    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知识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有组织科研逐渐成为突破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关键科技难题的重要途径,对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加拿大约克大学已设立31个有组织科研单位,形成了系统化的运行机制与层次分明的组织架构。本研究以约克大学的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中心、数字素养研究中心为案例,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提炼出其运行机制的核心特征:第一,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第二,通过多元经费支持与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研潜力;第三,借助分层管理体系与动态评估机制保障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41;No.218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 田野调查实践教学数智化的途径与挑战

    李霞;马宏伟;

    在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数智化研究既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在当前的田野调查实践教学中,教学的组织与安排更多依赖教师的现场指导及反馈,数智化程度较低。受师资、时间、经费和场地等教学资源有限的制约,学习者差异化、个性化以及反馈性的学习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田野调查实践教学的数智化能够有效应对其教学中的痛点与难点问题,可行的途径包括构建田野调查智慧教学资源体系、打造田野调查实践教学AI助教系统、建设田野调查虚拟仿真实验室。同时,需要正视田野调查实践教学数智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适应性问题、文化敏感性问题以及技术依赖问题等。

    2025年04期 v.41;No.218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下载本期数据